- [1]王冬年,韩丹,李宝新.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特征:债券性还是期权性?[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9(5).
- [2]胡敏杰.可转换债券二叉树定价模型及实证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2).
- [3]陈四清.可转换债券投融资绩效分析[J].新智慧,2004(12B):65-66.
- [4]肖建琳.对我国上市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2):57-61.
- [5]徐子尧.中国上市公司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23(5):50-55.
- [6]丁孜山.关于可转换债券与企业资本结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16-18.
- [7]张鸣.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与案例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5):29-35.
- [8]何缨.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法律问题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75-78.
- [9]李俊青,李进.新钢钒股份公司(PSV)分离可转换债券再融资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7(6).
- [10]徐子尧.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分析——基于与增发的比较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39-43.
- [11]柴君婷.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资本成本的实证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9(4):47-51.
- [12]叶怡雄.对可转换债券股票期权的计量及其会计处理的探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20(4):34-35,44.
- [13]聂婷.从"可转债"入手发展企业管理者激励机制[J].全国商情,2007(10):75-75,82.
- [14]杨环.国外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研究综述[J].全国商情,2008(20).
- [15]马宗桂.发行可转债券 充实融资市场[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0(1).
- [16]王清流,邹辉文.可转债定价理论的文献综述及基于B-S模型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8-61.
- [17]黄本尧,潘峰.期权定价理论与公司融资结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5):11-15.
- [18]李胜坤.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23(6):45-52.
- [19]陈琨,雷娟.谈可转换债券能否提高企业融资效率[J].新智慧,2005(24).
- [20]张华.有关租赁业务表外融资功能的思考[J].新智慧,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