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信公众平台
- 当前目次
- 过刊浏览
-
国家治理导向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是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对完善审计监督体系、保障政府财务报告质量和促进政府财务信息公开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研究发展相对滞缓,尚不能为制度建设和实践发展提供足够支撑。通过梳理国内外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建设、制度诉求、作用机制以及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发现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存在共性但兼具特色,制度完善是渐进的;制度变革由基于善治目标的国家意志驱动,并被证实可提高政府财务报告质量与决策效率,促进良好治理;审计主体特征、被审计单位治理机制会影响审计质量,而政府监管是审计质量的核心保障。在此基础上,总结潜在研究机会并提出政策建议,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建设以及拓展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
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内在理路、蓝图谋划与实践路向——“以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服务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综述
摘要: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是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构建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审计改革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在理念层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具有国际视野,立足中国本土,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在实施路径上,要深刻把握中国审计发展变革、审计实践和行业需求,重点突破关键领域,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实现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
国家审计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理应为城乡融合发展赋能。基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探讨国家审计如何助力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最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2011—202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国家审计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机制路径。研究发现,国家审计显著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其推动作用在数字经济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地区更为显著,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国家审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机制路径。研究结论为国家审计如何切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思路,也为构建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经验证据。
-
中国特色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法定职能变革与诉讼地位构建
摘要:
新《公司法》颁布后,审计委员会被定位成“单层制”模式下的公司监督机构,在承接监事会职权的同时,其成员的责任承担范围从董事责任延伸至监事责任。以新《公司法》为基础,探究法定职能变革对审计委员会诉讼地位构建的影响。研究发现,法定职能变革使审计委员会能够通过诉讼途径实施监督,引发了审计委员会诉讼地位构建的必要性。原告资格模糊与被告资格缺位使审计委员会的诉讼资格确定面临挑战,与董事会之间存在隶属关系使审计委员会的诉讼职权行使存在阻碍,成员兼具董事责任与监事责任使审计委员会的诉讼后果承担程度较重,审计委员会的诉讼地位构建遭遇现实困境,不利于其法定职能的有效实现。通过诉讼方式提升审计委员会监督效能,为完善中国特色审计委员会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
“绿治”抑或“绿滞”:企业绿色化转型与审计费用
摘要:
企业绿色化转型作为绿色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的重要方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以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绿色化转型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绿色化转型能够降低审计费用,表现为“绿色治理”效应。机制检验发现,企业绿色化转型通过完善环境内部控制、提高环境信息质量和减轻环境经营风险降低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绿色生产效率和提升绿色管理能力均能够降低审计费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绿色化转型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绿色独立董事占比低、重污染行业和地区环境司法能力差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经济后果检验显示,企业绿色化转型降低审计费用的同时不会降低审计质量。
-
国有股权如何影响民营企业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基于风险强度视角的研究
摘要:
风险治理是国有资本保值和民营企业不确定性应对中的共同主题。运用2017—2023年民营上市公司的关键审计事项文本信息,实证研究少数国有股权及其战略性特征的风险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少数国有股权有助于降低民营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风险强度,且主要由战略性国家参股推动。进一步分析发现,战略少数国有股权对民营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风险强度的降低效应主要作用于收入类别事项和归因模糊的事项以及民营企业具有良好的外部审计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
-
债券契约条款与公司创新绩效——风险保护和风险补偿的作用
摘要:
协调好包括债券投资者在内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创新中的风险收益关系,有助于实现创新带来的高收益。以2007—2022年发行债券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合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债券契约条款能够促进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提供风险保护的契约限制性条款可以缓解代理冲突,提供风险补偿的契约价格条款能够促进风险承担水平提高,两者均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创新型公司、国有公司以及处于较差制度环境和较低金融发展水平地区的公司,债券契约的限制性条款和价格条款越强,越有助于公司创新绩效提升。研究结果揭示了债券投资者对创新的积极影响,为强化债权人保护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当前公司协调好利益相关者关系、提升创新绩效具有启示意义。
-
“激浊扬清”还是“遮瑕藏疵”:ESG表现与财务报告可比性
摘要:
基于2018—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ESG表现对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发现ESG表现越好,财务报告可比性越高,但ESG评级分歧会削弱ESG表现对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ESG表现通过抑制会计方法操纵促进财务报告可比性的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内部控制薄弱、外部审计质量低的企业中,ESG表现对财务报告可比性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由ESG表现决定的财务报告可比性能显著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研究结论为政府和企业重视ESG表现以及帮助利益相关者评估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
双边政治关系与跨国企业真实盈余管理
摘要:
以中国上市跨国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研究双边政治关系对跨国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显著降低了跨国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主要通过缓解跨国企业的经营压力和优化信息环境来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东道国制度环境较差时,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降低跨国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作用更显著;在高竞争程度行业中,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所带来的海外竞争优势更能有效缓解经营压力,从而显著降低跨国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真实盈余管理需求;较快的国际化进程往往伴随着更大的发展压力,故当跨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速度较快时,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降低跨国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双边政治关系的微观经济后果以及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文献,为跨国企业合理决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
破产司法制度改革、双重代理成本治理与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
摘要:
破产司法制度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石,对加速产业升级具有关键作用。以破产法庭设立为外生冲击,运用2015—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讨破产司法制度改革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破产法庭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产能利用率。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破产法庭设立通过同步治理股权与债权双重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异质性检验揭示,当法治环境、金融环境以及治理环境薄弱时,破产法庭设立的产能利用效应更显著。结构化路径分析发现,破产法庭设立的产能利用效应通过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度与缓解无形资产投资不足两条路径实现。地区性溢出分析证实,破产法庭设立的产能利用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性。综合上述发现,提升产能利用率需充分释放破产司法制度改革的双重代理成本治理效能,并协同推进法治环境完善、金融环境优化与治理环境革新。
-
数据要素赋能城市绿色创新的机制与效应研究——来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证据
摘要:
推动数据要素与绿色创新的深度融合及良性互动,有利于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助推绿色经济高效发展。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数据要素对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作用,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解析溢出效应的地理边界特征。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经过多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据要素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创业活跃度、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赋能城市绿色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大城市,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以及数据开放程度高、数据法治化建设完善、数据安全保障强的地区,数据要素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空间溢出效应检验表明,本地数据要素的发展能够提升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水平,城市间距离在500—700公里为空间溢出效应的显著有效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数据要素赋能城市绿色创新的内在逻辑,为推动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
数智融合如何影响“碳解锁”?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经济正面临从传统碳基技术路径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如何有效打破这种“碳锁定”,实现“碳解锁”,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中国2011—2022年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数智融合对“碳解锁”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数智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碳解锁”,该促进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中表现更为突出。从“碳解锁”的不同维度来看,数智融合发展的促进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科技维度、制度维度、产业维度与文化维度。(2)机制检验表明,数智融合可以通过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促进“碳解锁”。(3)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宽带中国建设等硬环境政策支持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化和公共数据开放等软环境政策支持都有助于增强数智融合对“碳解锁”的促进作用。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数智融合如何通过影响市场一体化促进“碳解锁”,以期为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
审计理论
财务与会计
经济与管理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主编:董必荣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雨山西路86号
邮政编码:211815
电话:025-86585167
邮箱:sjyjjyj@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31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