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
摘要:对在金融资产计量中出现的摊余成本的性质与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一概念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摊余成本仅仅产生于投资主体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这类金融资产,即产生于对其他主体发行的债券所进行的投资。摊余成本虽然是财务报表一个计量属性,但它不能用于初始确认,而只是用于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摊余成本是用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债券的替代属性。
2013(1).
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在采用区位商法对我国纺织企业的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产业集群内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经济发达程度在推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我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3(1).
摘要: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对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中部农业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各个省份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我们通过提高中部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培育新型农民,可以建立起农业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机制,以促进中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3(1).
摘要: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的运行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以沪深股市的经验数据作为样本,通过OLS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融资融券与沪深股市波动性和流动性的长期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股市处于不同行情时,融资融券与沪深股市波动性和流动性的长期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为提升证券市场运行绩效,当证券市场处于上升通道时,监管当局应适当增加融券规模及减小融资规模;当证券市场处于下降通道时,监管当局应适当减小融券规模及增加融资规模;当证券市场处于震荡态势时,监管当局应保持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的规模匹配,以达到平抑波动性与增加流动性的目标。
2013(1).
摘要:从公司规模带来的代理成本的角度对现金持有行为与企业信贷融资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现金持有行为对于企业的信贷融资能力存在两个相反方向的作用,适当的现金持有量对企业获得银行信贷存在有利的影响,但是企业规模的扩大会提高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监管成本,导致持有现金被滥用的概率升高,这样现金持有反而会对企业的信贷融资产生不利影响。就获取银行信贷来说,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适合获得商业银行信贷的规模水平。
2013(1).
摘要: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与经营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由此产生的经营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学术界对此尚无充分研究。以激励机制为视角,在内部控制与经营目标协调性二维空间理论假说基础上,对内控机制与经营目标协调性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并运用10家中小商业银行2009年至2010年公开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经营目标的协调性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激励机制下经营理念出现偏差,即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让位于经营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包括科学把握内部控制与经营目标的协调关系、培育健康的内控文化、健全内控评价机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激励机制。
2013(1).
摘要: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存在股权激励程度较低而薪酬激励程度较高的现象。通过采用2004年至2009年612家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就管理层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呈倒U型关系,而管理层薪酬激励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呈正U型关系,但管理层激励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内生关系较弱,调整成本是影响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
2013(1).
摘要:在对我国2010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就我国证券市场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投资者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获得超额收益;我国证券市场能够有效反映已公开的信息,进而消除市场套利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证明了我国证券市场价格中包含的信息越多,市场就越有效;盈利能力越强、成长性越好的公司越愿意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
2013(1).
摘要:自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部等部门先后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关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规范性文件,但我国上市公司收到处罚公告的事件却屡见不鲜。为考察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处罚公告之间的相关性,采用AHP法等对在2008年至2010年间收到处罚公告的沪深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和良好的公司治理对避免处罚公告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在避免处罚公告上存在着互补效应。
2013(1).
摘要:以2007年至2009年深交所IPO公司的相关资料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设立模式与财务报告质量(具体包括财务报表质量和财务报告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上市公司比未单独设立的公司具有更高的财务报告质量;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层级越高,财务信息质量越好,财务报告披露透明度越高。因此,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对其隶属模式进行正确定位有助于建立高效、透明的信息传导机制,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以助其进行投资决策。同时,这一结论也为证监会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依据。
2013(1).
摘要: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对分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 以我国2007年至2010年沪深两市283家上市公司16个季度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在利润表中体现的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票内在价值之间具有相关性。
2013(1).
摘要:中国转型期的公司法律风险和政治联系对于新兴的审计市场均衡定价至关重要。以2007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间9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法律风险越高则审计收费越高,上市公司政治联系越强则审计收费越低,而且国内“十大”事务所对政治联系较弱的上市公司收取了更高的风险溢价。这一结果表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具有风险含量。
2013(1).
摘要:政府审计能否发挥“免疫功效”依赖于其审计质量的好坏。对政府审计功效的研究应该在确定影响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基础之上来判断。以2003年至2007年我国各省级审计机关审计结果为分析对象,对效力与效果的交叉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考察政府审计是否发挥了免疫功效,结果表明:我国的政府审计发挥了应有的“免疫功效”,在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追究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免疫功效”本身同样存在着重视抵御、轻视预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