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信公众平台
- 当前目次
- 过刊浏览
-
清末民初查账人考论
摘要:
清末民初,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受西方会计师职业的影响,中国主要在铁路、银行等行业产生了查账人制度,主要负责对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的审查监督,以取信于股东。查账人由股东会选举产生,对股东会负责,审查监督董事局、总办、总司理等。随着查账人在清末民初近二十年时间内的发展演变,出现了官派查账人、公司内部查账人和专业查账公司查账人三种类型,分别转化为近代政府审计、公司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由此可见,查账人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审计转变为近代审计的过程,其重要性是值得学界重视的。
-
科学规范审计的解构、归因与效应——基于DeepSeek应用
摘要: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现代化和数据智能化是新时期国家审计科学规范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框架,解析国家审计系统多层级主体的适应性演进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规范审计的“技术—流程—机制—制度”四维协同理论模型。通过解构DeepSeek大模型的技术内核,揭示其技术优化驱动的动态决策能力与科学规范审计演进需求的耦合关系:在技术层突破经验固化瓶颈,流程层消解碎片化执行痼疾,机制层弥合机制离散化缺陷,制度层克服制度滞后性约束。研究提出了DeepSeek与科学规范审计的深度互嵌路径,为破解传统审计模式的适应性局限、提高审计监督质效,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提供理论范式与方法论支撑。
-
以“审”促“新”:研究型审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向度与进路
摘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前沿的审计实践,应将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视为一项核心议题并积极推动。研究型审计的全局性、高效性和系统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需求、创新内核、产业基础高度契合。基于此,研究型审计应聚焦政策落实效果以优化新质生产力体制环境,着力强化创新主体以助推新质生产力向“新”而行,锚定提升产业质效以保障新质生产力以“质”行远。进而,研究型审计应从做实审计全局研究、聚焦审计效能研究和深化审计应用研究的三个维度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体制机制、创新动力和产业载体。
-
哪些是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影响强度的再实证
摘要:
识别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提升提供精细化进路,既是审计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审计主体、客体、环境三个层面出发,结合统计显著性与经济显著性构建影响强度指标,运用2013—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中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再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审计主体层面,增加审计收费以及一定期限内延长审计师任期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而审计师任期超过四年是造成质量下滑的关键因素。审计客体层面,上市年限过长、发展激进、财务亏损的公司审计质量更低,而董事会规模较大、现金流充裕的公司的审计质量更高。审计环境层面,媒体报道能显著改善审计质量。进一步的影响强度研究显示,审计师任期和审计费用是正向影响审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而公司上市年限、发展能力和财务亏损是负面影响审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
社会信用体系改革与审计定价——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摘要:
社会信用体系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的重要保障。以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能够显著降低审计定价。机制检验表明,社会信用体系改革通过降低企业的舞弊风险、经营风险及诉讼风险,进而降低审计定价。进一步分析显示:当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较弱、审计师拥有较高声誉时,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对审计定价的降低作用更加显著;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在降低审计定价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审计质量。研究结论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
客户稳定性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
摘要:
基于供应链视角,以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客户稳定性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客户稳定性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行为,并且经营风险、融资约束、代理成本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客户稳定性对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在客户关系较好、社会信任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更加明显,且主要抑制的是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客户稳定性可通过抑制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进而积极引导企业回归主业,显著促进企业实业资产投资并提升企业主业业绩。上述结论为通过稳定供应链来抑制企业金融投资倾向,以实现立足自身实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
政务服务一体化如何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创新?
摘要: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和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基于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准自然实验,选取2008—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堆叠DID模型考察政务服务一体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务服务一体化显著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创新。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政务服务一体化主要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渠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这种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以及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且企业注册地的区域创新能力越强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越高的效果更佳。研究结论对于厘清政务服务一体化的微观治理效应,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创新能力具有启示意义。
-
共同机构所有权与公司债券融资成本
吴春贤a, b,朱生霞a,张静a, b
摘要:
基于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协同治理、合谋舞弊以及两者交叠的混合效应,以2008—2023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共同机构所有权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通过发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提升债券信用评级的作用,共同机构所有权降低了公司债券融资成本,该结论支持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协同治理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降低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作用在经营风险高、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以及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更加显著,共同机构所有权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公司绩效。以上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现有公司债券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为引导共同机构所有权积极参与债券市场治理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
风险资本持股与企业短贷长投
摘要: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背景下,探究风险资本如何缓解企业短贷长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0—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风险资本持股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资本持股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短贷长投程度。机制检验表明,风险资本可以发挥增值服务和监督控制作用,通过提高企业长期借款可得性、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从而抑制企业短贷长投。结合风险资本特征研究发现,参与度较高、声誉较高以及联合投资的风险资本能够强化对企业短贷长投的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公司治理水平较低以及地区银行竞争程度较低的企业中,风险资本对企业短贷长投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拓展了风险资本领域以及短贷长投领域的研究范畴,为我国企业如何缓解短贷长投问题提供了参考,同时为我国持续大力发展风险资本提供了经验证据。
-
制造业集聚如何赋能企业绿色创新?
摘要:
绿色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构建集聚视角下企业绿色创新决策模型以剖析制造业集聚对于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同时,采用沪深A股194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制造业集聚与企业绿色创新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对于企业绿色创新存在“先扬后抑”的非线性影响,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可通过影响企业的环保意识、融资约束、知识溢出而作用于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由于企业绿色专利质量、行业二氧化碳密集度、地区自然资源依附度的不同,两者的作用关系存在差异;相对于过度集聚地区,适度集聚地区企业绿色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价值并降低城市碳排放,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相关研究为更好地发挥制造业集聚的企业绿色创新效应,从而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建议。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主编:陆华良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雨山西路86号
邮政编码:211815
电话:025-86585490
邮箱:njsjxyxb@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86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