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
摘要:审计独立是近代中国审计立法和审计制度构建的主要原则,但近代中国的审计制度并未真正实现独立。清末新政筹设独立审计机关是为牵制内阁、巩固皇权;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审计处隶属于行政机关,此后的审计院为大总统控制,皆非独立;国民政府时期,审计的独立性有所加强,但在国民党独裁专政之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相对有限。近代中国独立型审计制度及其实践表明,审计制度效能的发挥需要良好政治体制的支撑以及完备财政制度的配合,应赋予审计机关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并给予审计人员以特殊的职务保障。
2019(1).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分析师的作用日益凸显,关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研究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采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11—2015年分析师盈余预测数据,检验了企业战略差异度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精度和分析师跟踪偏好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企业战略差异度越大,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越低;(2)企业战略差异度越大,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歧度越大;(3)企业战略差异度越大,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少。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国有产权会削弱战略差异度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和跟踪人数的不利影响。
2019(1).
摘要:以2012—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社会审计与高管腐败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管权力对其腐败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管的强控制权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且控制权越强,高管越有可能发生腐败行为;高质量的社会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高管的腐败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随着控制权的增强,社会审计对腐败的治理功效会被强权高管牵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因此,要遏制高管的腐败行为,必须在企业内部完善对高管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要加强外部审计的治理和监管,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优化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
2019(1).
摘要:以2012—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代理成本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模型,探讨内部控制对代理成本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以及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代理成本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代理成本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更加显著。
2019(1).
摘要:要素市场扭曲是中国当前存在的诸多宏观经济问题与社会发展矛盾的主要根源,而资本市场扭曲作为要素市场扭曲的重要部分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福利绩效的提升。采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考察资本市场扭曲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动态效应;资本市场扭曲对中国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经济主体间的配置,进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2019(1).
摘要:基于中国2001—2015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市场扭曲和资本市场扭曲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静态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率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地区内部技术流动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且内部技术流动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也显著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不同要素市场扭曲对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劳动力市场扭曲对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抑制效应更明显,而资本市场扭曲则对东部地区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对于资本稀缺的西部地区来讲,政府的科研投入对创新活动的开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9(1).
摘要:为了探究企业管理者MBA或EMBA教育经历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利用2003—2015年1685家中国上市民营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管理者拥有MBA或EMBA教育经历时,他们会更多地选择以并购重组的方式发展企业,但企业的业绩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当企业管理者拥有MBA或EMBA教育经历时,他们的个人薪酬以及实施“隧道行为”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境外MBA或EMBA教育经历在增加并购重组与“隧道行为”可能性的同时,会更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薪酬,但使得企业业绩不升反降。
2019(1).
摘要:基于内生视角,选取2009—2017年A股中小板块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以附加价值的资本增值率来衡量企业绩效状况,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分析研发投入、管理者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薪资激励对R&D投入和企业绩效均存在倒U型关系,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与R&D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R&D投入对当期企业绩效存在负向影响,但其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效应为正。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结论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而在国有企业中并不明显。
2019(1).
摘要:采用系统GMM方法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检验发现,当前我国实施的部分宏观审慎工具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较复杂,政策组合除了相互补充协调外,“政策抵消”和“政策超调”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宏观审慎政策弥补货币政策缺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构建宏观审慎工具箱,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工具,提高工具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监管协调作用,探索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补充的逻辑机制,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提高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
2019(1).
摘要:为考察金融发展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反映区域金融发展指标,并结合沪深A股2007—2015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成本,最终加快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因此金融发展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融资约束企业更加显著,同时产权性质对金融发展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影响。
2019(1).
摘要:从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率、金融业基础设施四个角度,构建模型讨论金融风险与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相关关系,得出结论:东盟汇率变动、利率变动和通货膨胀率变动与中国对其直接投资量的变动都呈负相关关系,东盟金融市场中汇率提高、利率升高和通货膨胀率增加均会导致中国对其直接投资量的降低;金融业基础设施与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静态面板中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动态面板中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不管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中国对其直接投资的热度不减。最后结合中国与东盟宏观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避免国际结算风险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