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立法层面上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政府审计独立制度,在“监审合一”框架内,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宪法和审计法在审计机关职权划分、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等方面对政府审计独立制度进行了规定和保护,形成了较完备的政府审计独立制度。但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其设置的政府审计独立制度难以真正发挥实效。当前我国正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框架内修改审计法,如何通过修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包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审计制度在内的各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可以提供借鉴。
2021(1).
摘要:基于上交所“上证e互动”及深交所“互动易”网络互动平台中问答板块的爬虫数据,以2013—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研究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信息互动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平台上投资者提问次数、公司回答次数越多,公司回复率越高,问答间隔时间越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程度就越高,而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使得审计风险减小进而降低审计费用。结论可为信息互动和审计费用关系提供经验证据,推进网络互动平台信息在审计领域的研究。
2021(1).
摘要: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5—2019年数据,从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审计师的角度探讨问询函监管机制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公司收到交易所年报问询函后更易发生审计师变更。进一步从审计供给方与审计需求方两个角度对审计师变更进行深层次分析,发现年报问询函监管机制更易导致公司辞退不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风险较大的公司收函后更可能发生审计师变更。最后对年报问询函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年报问询函包含的问题数量多以及年报问询函会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发表核查意见,审计师变更的可能性更高。结论丰富了问询函的经济后果分析,也为审计师和客户关系重构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1(1).
摘要: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的员工素质对审计定价和审计时滞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员工素质与审计定价、审计时滞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员工素质越高的上市公司审计定价越低且审计时滞越短。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效应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较低的样本公司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员工素质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在运用工具变量法、改变员工素质定义后,结论依然成立。
2021(1).
摘要:以2010—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战略差异对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战略差异越大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越低。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当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或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时,战略差异对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的负向影响会更强,并且,检验发现战略差异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路径中存在经营风险路径、代理成本路径和资源紧缺路径。丰富了战略差异经济后果和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不仅为政府加强对偏离常规战略企业的监管提供了决策支持,也为企业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1(1).
摘要:基于2014—2018年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公司债与其产权性质数据以及手工收集的公允价值分层等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占比越高,公司债信用利差越小,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占比越高,公司债信用利差越大;在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特定环境中,国有企业中的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信息带来的信用风险影响会被抑制,而非国有企业中的第一层级公允价值信息的积极信号受到抑制,这就体现出我国债券市场上所特有的“国企信仰”现象。这些发现有利于深入剖析我国债券市场上公司债定价存在的问题,为投融资决策及其监管提供参考。
2021(1).
摘要:如何利用跨组织信息系统(IOS)辅助经营、管理和决策从而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企业主导权力、社会资本、IOS吸收等概念和理论,构建企业主导权力在社会资本对IOS吸收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模型,旨在厘清拥有不同主导权力的企业其社会资本对IOS吸收的不同影响路径和调节机理。利用引入交互项、计算调节效应模型与主效应模型方差比例及判断解释力度增量三种方法对调节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主导权力在三个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结构、关系和认知资本对IOS吸收影响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对具有不同主导权力企业IOS实际使用过程中如何促进IOS吸收从而提高信息系统潜在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1(1).
摘要:从行为财务学理论视角出发,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高持现”现象及其违规行为频发的问题,以2012—2018年所有存在违规行为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揭示公司管理者“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现金持有决策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管理者“代表性原则偏误”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下期现金持有水平;管理者“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现金持有水平的促进效应可通过关联方交易的增加来实现;调节机制检验表明,在外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管理者“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现金持有水平促进效应逐渐弱化。
2021(1).
摘要:基于支付经济学的视角,从互联网支付系统、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和非法定数字货币四条传导路径,研究了互联网支付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基于指数构建的两阶段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支付对金融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不同传导路径间存在差异性。互联网支付在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服务的同时,客观上也产生了相应的金融风险,并为金融风险传播提供了通道。为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应优化支付结算机制设计、建立应对系统故障和流行病冲击等的压力测试框架,以及加强对非法定数字货币的金融风险监管。
2021(1).
摘要: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路径,并进行了地区异质性和分维度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相较于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2)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此种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3)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与结果指数均有正向影响,地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过程指数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其结果指数的促进作用。(4)人力资本结构会通过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促进作用,且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大于技术结构升级带来的中介效应。
2021(1).
摘要:政府补贴决定问题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补贴规模和强度不仅受政府和企业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还受政府和企业间博弈行为的影响。采用双边随机边界模型,使用2007—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政府和企业间博弈行为对补贴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和企业间博弈行为对补贴决定具有重要影响;平均水平上,政府剩余显著高于企业剩余,即综合博弈效应表现为政府方获得净剩余,政府和企业最终达成的补贴水平因此被压低;博弈行为对补贴决定的影响于政企双方个体特征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