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6)-47,65.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化,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由于市场规模有限、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因此,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理论和成功经验,通过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疏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等途径,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同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2003(6).
摘要: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客观实践证明,现行财税政策尚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在今后加以调整。积极财政政策“淡出”条件已经具备,关键是时机和节奏的把握;财政应由集权走向适度分权;财税政策应为推动结构调整发挥更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入世后的财税应对措施。
2003(6).
摘要:要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当前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障碍。只有消除这些障碍,才能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2003(6).
摘要:职务犯罪可以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通过对职务犯罪主体个人行为选择的成本收益分析,解释职务犯罪的动因,并对如何进一步防范职务犯罪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
2003(6).
摘要:内部控制本质上是具有控制职能的企业管理活动集合,是围绕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的一个动态过程。本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探讨内部控制存在的原因及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和特征等内容,以期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一些启示。
2003(6).
摘要:我国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关法律规范对监事会职权等的规定本身存在诸多缺陷,是导致我国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的重要制度原因。在当前董事会仍为大股东或内部董事控制的情况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作用,而且还会造成与监事会功能的交叉、机构重叠,为此建议借鉴德国监事会成功的经验,重整我国公司治理监督机制。
2003(6).
摘要:中国审计高层论坛对中国国家审计与国家安全、国家审计体制改革、中国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等审计理论界关心的一些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论坛对推进中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指导审计实践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2003(6).
摘要:审计理论界所公认的审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个立论值得商榷。审计的产生不是经济监督的需要,而是查错揭弊的需要。
2003(6)-16,19.
摘要:国家审计署颁发的《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是新时期指导全国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审计工作五年规划是南京审计学院的发展动力。
2003(6).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近期效果目标是完善审计立法,改革审计体制,以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逐步树立起审计的权威。
2003(6).
摘要:国有企业中具有支配地位的领导人由于享有法律赋予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经常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却让作为企业所有人的国家为他们承担法律后果。审计机构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当对照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条件,对符合适用条件的企业,通过司法机关直接追究该领导人的责任,以保护国家利益。
2003(6).
摘要: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公共工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日渐形成,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公共工程投资审计的重心逐渐转向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它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三项内容为核心,展开评价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的建设成本、建设效率及投资效益等相关问题。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改进传统审计方法,适应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要求,以保证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目标的实现。
2003(6).
摘要:或有事项的审计风险成因和审计风险种类都不是单一的。规避或有事项审计风险的对策有审慎选择被审单位,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慎重出具审计报告,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等。
2003(6).
摘要:经济合作契约的签订大多以盈余信息为依据,盈余管理则通过改变盈余信息影响契约的运作,进而产生经济后果,包括引起契约合作方的利益冲突。在应计制会计下盈余管理不可肃清,对其治理应基于会计契约观及借鉴冲突管理的思路,从利益相关方对盈余信息的相互依赖性入手,优化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也就是通过营造上市公司以真实业绩为支撑的共利氛围,激发盈余管理维护契约稳定性以及传递内部信息的功能。
2003(6).
摘要: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机制及相关制度背景变迁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对企业业绩的评价由政府内部走向社会公众,由静态的会计指标评价走向静态的会计指标和动态的股价反映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并说明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政府进行业绩评价的效率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