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3).
摘要:本文对经营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指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严重脱节,难以指导实践;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方法,难以规避审计失败,改变了审计的本质特征。
2006(3).
摘要:本文探讨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背景、审计模式选择等问题,剖析跟踪审计的优势和可能遭遇的冲突问题,提出优化跟踪审计模式的种种建议,明确“跟踪审计”模式将是建设项目审计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一核心命题。
2006(3).
摘要:针对我国对舞弊的会计师事务所处罚力度明显不够的事实,监管机构应加大处罚力度,在确定合理处罚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监管力度,政府监管力度按成本效益原则确定监管费用的最优投入,决定监管机构的规模和大小,并完善相关的机构建设。
2006(3).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核心特征是对政府绩效及其责任的高度关注,它的出现促进了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审视关于新公共管理正反双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发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辩证思考。
2006(3).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外绩效审计环境的差异,分析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现实环境,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发展目标和政策选择。
2006(3).
摘要:环境问题的出现催生了环境审计,在新的审计环境中,不同的审计主体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的需求,民间审计组织应成为未来环境审计的主导。
2006(3).
摘要:本文分析国内外对持续经营审计判断模型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目的、变量设计、样本选取、建模方法、应用效果等方面比较研究各种模型,指出现有模型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改进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手段与方法提供借鉴。
2006(3).
摘要:论文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着手,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审计软件综合评价系统。审计软件综合评价系统是由审计软件专业使用者对现有的审计软件进行评价,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审计软件的评价结果。
2006(3).
摘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当前,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无论从法律法规体系,还是从实际操作过程来看,都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合理选择审计公告项目、建立审计公告质量控制制度和审计公告结果信息反馈制度等是防范和控制国家审计公告风险的新举措。
2006(3).
摘要: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应建立必要的制度、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把握好几个环节。
2006(3).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本文结合国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提出建立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三维模式机制的构想,使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006(3).
摘要:目前建立在“代理关系说”理论基础上的“价税分离”增值税会计模式违背了增值税的经济属性和会计内涵,割裂了增值税与利润的关系,损害了会计报表的内在规律。“价税合一”是比较理想的增值税会计模式。
2006(3).
摘要:首先以博弈论方法分析会计制度博弈参与者的行为,认为会计制度博弈存在偏离均衡的非实际路径;然后从博弈参与者的会计行为、企业博弈的动力不强以及会计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等方面分析了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非均衡原因;最后对会计制度博弈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2006(3).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交易事项的日益复杂,权责发生制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也引发了权责发生制会不会动摇的争论。通过对现金流动制应用的分析和权责发生制存在必要性的剖析,得出了现金流动制不可能取代权责发生制的主导地位的结论,并对权责发生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2006(3).
摘要:事项会计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仅仅关注了会计信息供应链中用户这一个环节的社会需求,而忽略了整个会计信息供应链的系统性以及财务报告模式的公共选择性。这是导致事项会计研究及其应用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而非先前普遍认为的技术支持不足。本文从财务报告的需求方、供给方以及第三方对以事项会计构建财务报告模式的适用性进行理论探讨。
2006(3).
摘要:在初步说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基础上,用沉淀成本分析对人力资本产权化的趋势做进一步论证,从而提出这种趋势对会计权益理论的影响。
2006(3).
摘要:公益型非营利组织的运营颇具独特性,它们不受“利润动机”的驱使,而是依靠“使命绩效”的凝聚力来引导运营。在此,我们将公益型非营利组织的运营目标归为“绩效最优”,并将其贯彻于整个组织运营管理的过程之中,通过两大支柱手段——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的结合运用,提出一个理论框架,以求改善公益型非营利组织的绩效。
2006(3)-70,91.
摘要:通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市)保险资源禀赋、保险市场发育水平和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性保险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并且资源禀赋的多寡与市场发育水平也并不完全一致。最后对这些差异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006(3).
摘要: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不统一,基础数据采集不到位,信息不共享,税务机关内部的组织和管理不协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当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制定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整合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建立税收信息披露制度;推进信息化人才战略等建议。
2006(3).
摘要:作为纳税人的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部门预算中,该委托代理关系表现出多环节的委托授权链条。针对目前政府部门预算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弱化而导致的腐败和共谋问题,提出了解决代理问题的对策。
2006(3).
摘要:技术溢出是跨国公司影响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华跨国公司受其全球化经营战略布局的制约,对其技术外溢常常实行控制策略。本文揭示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的企业技术垄断倾向,阐明了垄断造成的危害,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措施。
2006(3)-83,87.
摘要:在三方代理理论框架下探索了经营者个人利益、董事会对资本结构的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揭示了其内在关系。结果表明,经营者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对不同的融资方式有所偏好,而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营者的自利行为,并对资本结构产生一种间接的影响。
2006(3).
摘要:文章首次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研究发现,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表现不同的公司在规模和盈利能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出台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尤其是在信息披露数量提高的同时,披露的质量并未有相应的提高。
2006(3).
摘要:通过对中美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进行比较,指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和评价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建议。
2006(3).
摘要:通过对45家已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对价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目前各公司的对价水平趋同,但对价影响因素不同。结合理论分析,建议从统一对价的标准上来稳定股改的预期,这更有利于股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