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
摘要: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制度建设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会计制度,创造了若干新突破,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务贡献,体现了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对会计制度变革的影响,带给我们诸多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相关启示。
2008(6).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30年变迁的回顾,分析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社区性金融、合作金融等组织体系和对内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揽子”综合改革建议。
2008(6).
摘要: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的内涵包括发现、报告和处理违法违纪问题三个层面。借助系统科学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设计出由程序链、证据链和检查链组成的质量控制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搜寻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并加以关联和制衡,从审计组组建机制、审计准则规范、审计公告制度、审计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加强政府审计质量控制。
2008(6).
摘要: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三个基本功能是监督功能、评价成果的直接利用、概念性影响。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在政府投资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都具有监督约束机制。强化这些监督约束机制的主要措施有构建以审计机关为政府评价主体的后评价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完善配套制度等。
2008(6).
摘要:审计判断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审计人员有多层次的心理需求,有从事审计活动的动机,在从事审计判断时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基于上述研究可构建出审计判断模式。为防治审计判断偏误、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可从行为心理的角度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行为心理学学习,丰富专业知识、重视经验积累,建立有效的审计判断激励机制和审计判断约束机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等。
2008(6).
摘要: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建构必然触及国家审计权的重构,提高国家审计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唯一途径是改变现行国家审计权配置模式,将国家审计权设计为一种居于立法权之下、具有独立性且完全有别于行政权的国家权力。
2008(6).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维护农村经济秩序的有效保障。现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审计的模式已经落伍,委托CPA审计的辅助模式也有很多弊端。基于国家审计机关主管的相对统一的“农村经济审计监督中心”的审计模式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创新模式的运行保障机制主要有明确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律地位、建立配套的审计制度、规范审计程序、深化审计内容、拓展审计类型,提高审计能力、建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2008(6).
摘要:通过分析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盈余管理、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进行扭亏盈余管理的行为显著要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显著要高。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治理效果,改善了财务报告质量。但审计委员会并没有对配股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作用,这说明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较为有限。监管部门还需要设法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披露质量的监督作用,使之成为维护广大投资人权益的有效治理机制。
2008(6).
摘要: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演变、各国的选择、法律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合伙会计师事务所更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机。为提高审计质量,应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行机制:其组织形式应采用由政府引导的诱致性变迁模式;建立健全民事赔偿机制;建立健全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共有财产分割制度;建立有效的职业责任保险体系。
2008(6).
摘要:现代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企业签约主体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物质资本的专用性特征使其加入企业契约后存在退出障碍,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专有性决定其可以利用专有性特征而对物质资本所有者“敲竹杠”,这样会计信息失真不可避免。会计诚信的实现必须确立经营者人力资本的诚信产权安排,使会计契约在最大范围内实现自我履行。
2008(6).
摘要:从国内现状的分析来看,中国会计管制中对计划一指令的强调使得在法律的认识上表现为关注法律的制定而非法律的执行。不同于英美会计准则制定时对于实务界需求的充分关注,虽然中国采取了相关的意见稿公布、听证等民主程序,但是民意表达的被动和对计划一指令的路径依赖使得强制性变迁下形成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面临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问题。会计准则的适应性问题是中国法制传统形成方式下的产物,也是有待实践进一步划清的事情。但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状况改进的紧迫性促使目前会计管制的重心转向会计准则的执行。
2008(6).
摘要:财务外包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发展迅猛,纵观财务外包的国际发展进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而财务外包可以降低中国企业的经营成本,可以使中国企业迅速获得有力的专业技能支持,加快中国企业实现组织结构的转型,提高中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信度。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国企业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财务外包模式,各种模式的外包范围分层次逐步扩大。
2008(6).
摘要:货币空间价值的存在有哲学、经济学和现实经济事实三大支持,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但要把货币空间价值真正地运用于企业财务实践,则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量化分析,这可以结合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分部财务报告信息,探讨货币空间价值的计量模式。
2008(6).
摘要:以上证综合指数和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为指标,运用多元GARCH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股市与汇市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汇市对股市表现出较强的波动传导,而股市对汇市的波动传递则相对较弱,存在着波动传导的非对称性。
2008(6).
摘要:根据钱纳里等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结构”理论,运用增长速度方程,对江苏省及其13个地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实际测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及其各个地市的经济增长主要受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的驱动;相比较而言,科技进步对苏南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而资本投入对苏北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
2008(6).
摘要:公司治理机制可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关联耦合性是理解公司治理的关键和优化公司治理的“钥匙”。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股东大会的决议机制、董事的产生与罢免机制、董事会的决议机制、监事的产生与监事会的决议机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产生、激励与约束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市场机制、法律机制和监管机制。国有银行内外治理的优化必须建立在清晰理解其内外治理机制的关联性并协调处理这两种治理机制关系的基础上。
2008(6).
摘要:运用数学模型,对专有性成本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产品市场竞争策略与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专有性成本是公司信息披露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专有性成本的存在,公司在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时,需要权衡其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收益和其在产品市场上保持的竞争优势这两者之间孰轻孰重。上市公司在产品市场中的竞争策略的选择也将影响其自愿性信息披露决策。
2008(6).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强化高校内部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而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则是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科学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高校内部控制的要素入手;再根据高校内部控制要素,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对高校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
2008(6).
摘要:在企业价值评估领域,收益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运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依赖于自由现金流量、收益期限、企业终值以及资本成本等指标预测的准确性,而这些指标则会受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但目前对这些指标的预测均明显地忽略了内部控制因素的影响。企业价值评估应关注内部控制的质量,以求企业价值评估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2008(6).
摘要:从创新目标定位理论出发,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该模型的内在运作机理在于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创新主体之间、创新的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创新系统的路径演化与路径超越之间均形成了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基本结论是:创新主体间的网络化关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竞争力的源泉;动态竞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取得创新范式主导地位的催化剂;共同演化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实现对既定技术演化路径超越的内在驱动力。
2008(6).
摘要: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年—2005年间的数据,对公司负债与其研发投资是否存在非单一关系的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非高科技产业中,公司负债与其研发投资之间显著存在正临界水平的U型关系,而在高科技产业中,这种显著关系并不存在;有限责任造成的公司研发投资的道德风险效应是造成负债对研发投资非单一影响的重要因素。
2008(6).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供应链管理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重组研究”由东南大学陈良华教授主持,其项目批准号:79970095,批准时间:1999.9,项目起止时间:2000.1—2002.12。其研究成果为专著《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财务信息重组研究》。
2008(6).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陈信元教授主持,其项目批准号:79870010,批准时间:2000,起止时间:2000--2003。其研究成果课题评价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