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交易效率、迂回生产与资本市场形成: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
    庞 春
    2010(4).
    [摘要](134) [HTML](0) [PDF 1.11 M](829)
    摘要:
    引入“里昂惕夫”生产技术,建立一个超边际-新兴古典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交易效率对最终品的迂回生产结构的影响,以揭示资本市场形成的微观机制。研究显示,随着资本品和最终品的综合交易效率相对于生产者自用资本品的效率的充分改进,资本市场将出现在分工结构中,并对最终品市场产生促进作用;而资本品和最终品的交易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交互的正效应。从模型中得出的一项政策含义是:经济增长有赖于更大程度地改进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
    2  成本预算视角下的国家审计质量控制
    赵保卿,盛君,姚长存
    2010(4).
    [摘要](143) [HTML](0) [PDF 1.47 M](806)
    摘要:
    国家审计成本是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审计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审计目标而发生的各种人、财、物、时间、信息、机会等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代价。在分析政府审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借助于价值预算的方法,可以编制出整个审计项目所需要的成本预算。在成本预算中,通过对审计高风险环节或重要业务环节加大审计资源配置倾斜,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对整体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通过对审计成本预算控制审计质量效果的长、短期评价,可以不断修正并减少前期预算编制中因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导致的审计低效,这一评价过程最终也构成整个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国家金融审计的现实矛盾与解决方案
    王家华
    2010(4).
    [摘要](177) [HTML](0) [PDF 1.03 M](870)
    摘要:
    国家金融审计因其定位和项目组织的科学性,在发现重大违法违规线索、揭示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经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国家金融审计又面临着目标多元化与激励方式单一、事后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与“免疫系统”功能要求等多方面的矛盾。为化解这些矛盾,国家金融审计需要构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协作框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将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引入金融审计、提高金融数据分析能力及审计信息的利用效率等。
    4  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及不规则关系研究\n——基于一个舞弊博弈模型的分析
    武恒光
    2010(4).
    [摘要](134) [HTML](0) [PDF 1.11 M](790)
    摘要:
    在某些情形下,审计风险并非始终随着审计证据的引入而降低。管理层和审计师的舞弊博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的不规则关系出现于管理层有强烈的舞弊激励、管理层的舞弊行为被揭露所遭受的惩罚不严厉以及审计师收集证据的信息含量较低或具有误导性等情形;在舞弊博弈中,检查风险始终随着审计证据的引入而增大的基本动因在于管理层和审计师博弈过程中战略的互相影响;审计师法律责任比率通过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来影响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变动关系;在特定条件下,职业谨慎对于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不规则关系具有“放大效应”。
    5  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审计收费研究
    朱松,徐浩峰,王爽
    2010(4).
    [摘要](164) [HTML](0) [PDF 1.06 M](1242)
    摘要:
    公允价值的采用使得审计师必须依靠增加审计工作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并承担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因此,审计师会相应地收取较高的审计报酬。基于Simunic模型并采用审计收费水平和变动情况,对中国上市公司2001年—2007年审计收费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导致了难以避免的审计风险,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值表征的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收费之间的相关度更高,而声誉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也相应要求更高的声誉补偿溢价。
    6  工作压力、学习负担对注册会计师\n职业倦怠影响的实证研究
    崔宏
    2010(4).
    [摘要](215) [HTML](0) [PDF 1.11 M](665)
    摘要:
    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是审计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我国审计学术界至今尚没有开展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系统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诱因后发现,工作家庭冲突、角色冲突和学习负担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但工作过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则不显著。另外,注册会计师年龄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弱化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有较强的积极效果。
    7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虚拟企业审计风险评估
    张萍 王莹
    2010(4).
    [摘要](143) [HTML](0) [PDF 1.02 M](967)
    摘要:
    虚拟企业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在分析影响虚拟企业审计风险评估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将模糊综合评判法引入到虚拟企业审计风险评估工作中,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虚拟企业审计风险评估体系中各因素的权重,通过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最终确定虚拟企业审计风险水平。该方法全面衡量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可以更好地为虚拟企业审计风险的评估工作提供帮助。
    8  民营化对上市公司业绩与会计师\n事务所选择影响的研究
    余玮,郑颖
    2010(4).
    [摘要](155) [HTML](0) [PDF 1.01 M](1173)
    摘要:
    采用1996年—2007年在沪深两地上市的178个民营化企业为样本,研究分析民营化对上市公司绩效和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影响后,发现民营化带来企业业绩的提高。企业最终控制人的特征影响民营化效应:当收购者具有专业背景时,民营化带来业绩的提高;而收购者具有政府背景或为本公司管理层时,民营化前后企业业绩没有显著差异。当收购者具有专业背景或管理层收购时,民营化上市公司更可能新聘请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而收购者是有政府背景的个人时,民营化不会带来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聘请新的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民营化之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提高。
    9  上市企业多元化经营、盈余管理与业绩背离
    张俊生,曾亚敏
    2010(4).
    [摘要](154) [HTML](0) [PDF 1.01 M](735)
    摘要:
    利用2000年—2008年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会出现会计业绩与市场业绩相背离的现象,即市场业绩折价而会计业绩溢价。这种业绩背离的现象可能是盈余管理的结果。
    10  三维价值驱动的企业业绩评价:\n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
    朱明秀
    2010(4).
    [摘要](116) [HTML](0) [PDF 1.53 M](1538)
    摘要:
    知识经济条件下,股东、员工、顾客三个利益主体的满意度和感知价值成为企业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企业业绩评价应突出价值创造过程,关注价值驱动因素。三维价值驱动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指标和驱动层指标组成,目标层指标为企业价值,驱动层指标包含股东维度的评价指标、员工维度的评价指标和顾客维度的评价指标。
    11  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因素的选择——以遗传算法为视角
    蒋艳霞,解青芳
    2010(4).
    [摘要](134) [HTML](0) [PDF 1023.99 K](1033)
    摘要:
    影响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的潜在因素很多,既有公司自身因素(主要是财务报表信息),又有宏观经济因素和行业因素。如何使用一种科学的变量选择方法,筛选出影响财务业绩的主要变量进行财务业绩预测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遗传算法可以将变量选择转换成一个求最优解的过程,据各自变量对因变量(财务业绩)的预测能力来决定变量的取舍,有利于提高财务业绩的预测精度。
    12  会计计量误差及其对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启示
    朱丹,刘星,晏国菀
    2010(4).
    [摘要](163) [HTML](0) [PDF 1.05 M](1287)
    摘要: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当中,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饱受争议,使学术界对不同会计计量属性问题的讨论又一次升温。沿用Sunder的思想,可将会计计量值作为一个普通的计量经济学估计量,从而把各种会计计量属性统一到同一框架之下,借用均方误差的大小来衡量会计计量的质量;通过分解会计计量误差,再结合公允价值在估值过程中所依赖的三种不同层级输入变量在会计计量误差方面的差异,可得出在未来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设计中应当注意的一些有益启示。
    13  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房地产证券化研究\n——基于美国房地产证券化实践的启示
    葛扬 吴亮
    2010(4).
    [摘要](155) [HTML](0) [PDF 1.17 M](914)
    摘要: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现存问题的背后是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美国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历程从正反两方面都给中国寻找有效控制和分散风险的方法及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建设总体上应遵循“长短结合,疏堵并举”的原则。短期有“堵”有“疏”;长期以“疏”为主。
    14  垄断市场中双寡头企业的市场行为研究\n——从产品纵向差异的角度分析
    张福利 施建军
    2010(4).
    [摘要](226) [HTML](0) [PDF 1.03 M](2051)
    摘要:
    从产品纵向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垄断市场中双寡头企业的短期市场行为和长期市场行为。具体来说,从短期的角度出发,将产品质量视为外生变量,研究高质量企业和低质量企业的定价策略和利润状况,并对均衡结果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企业都有提高或降低各自产品质量的动机,这取决于双方现有的质量水平。从长期的角度出发,将产品质量视为内生变量,研究企业的质量与价格决策。研究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存在唯一均衡,但均衡质量并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化,而是表现出较小的差异化。此外,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角度来看,企业都不存在高质量优势,而仅存在低质量优势。
    15  我国商业性养老保险产品定价研究
    许辉 祝立宏
    2010(4).
    [摘要](142) [HTML](0) [PDF 1.07 M](1142)
    摘要:
    以国内某著名保险公司推出的一款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性养老保险产品为例,结合目前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和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的现状,对我国商业性养老保险产品的定价进行研究。在运用构建的模拟商业性养老保险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为了获得相同的养老保障水平,商业性养老保险产品的价格是其价值的3倍之多,其价格明显偏高;商业性养老保险产品价格过高是与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销售佣金等有关。
    16  唐宋至清末土地流转制度的正负效应分析
    孙梵
    2010(4).
    [摘要](164) [HTML](0) [PDF 1.02 M](848)
    摘要:
    唐宋以后,我国封建社会相对完全自由的土地私有制度开始确立。国家在制度层面上不断明晰产权,使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入市场,土地流转速率加快。土地流转制度一方面可以增进社会福利、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宏观经济,并能起到融通资金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诸子均分的财产继承制度和其他历史因素的影响,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趋于零散化、分配平均化,形成了我国农业小规模经营和过密化生产方式,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