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包括绩效审计准则、操作指南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我国对审计标准和指南的探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在《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绩效审计基本准则、绩效审计报告准则、绩效审计指南以及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拟构建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为绩效审计实务提供依据。
摘要: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发展源于审计界的推动,如果我们过于关注审计的需要而忽视企业价值创造的诉求,那么理论对实务的推动作用则较为有限。基于对当前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脉络的梳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对内部控制的属性进行分析后发现,作为“内生制度”的企业内部控制更多地被赋予了对外的功能,凸显出内生与外用的二重属性,而属性差异又进一步促成了内部控制的功能分化。文章还提出区分内部控制的两种不同属性分别进行指导和规范的建议。
摘要:为了防范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和会计舞弊,从2002年起日本接受了美国的萨班斯法,并加强了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007年2月,日本金融厅企业会计审议会颁布了《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这一准则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有效运行以及审计法制化,并在上市公司施行。经过一年的实施,2009年6月日本政府金融厅公布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总结了相关的经验。中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借鉴日本内部控制准则。
摘要:采用历史研究和博弈论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萨班斯法案的负面经济后果进行解读后发现,萨班斯法案的负面经济后果并不意味着萨班斯法案的失败,民间审计不是一项公共产品,其本质仍是一种私立秩序,政府和法律主要作用在于对其缺陷的弥补,而不应是过多替代。萨班斯法案负面经济后果产生的表面原因是具体监管方法的问题,而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是民间审计的私序本质,其诱因则是过度的“压力和诱惑”。因此,解决不良经济后果的措施除了进一步改进具体监管方法,还需要在监管中让私序和公共制度更加和谐共生,并进一步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和诱惑”。
摘要:独立审计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中国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国正处于发展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审计师职业道德缺失和独立性缺失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尽管中国已建立并不断完善审计执业标准与道德规范,但目前国内与审计师道德判断相关的实证研究却少之又少。对审计师道德判断研究有重要影响的道德理论主要有认知发展理论与道德行动理论,将其应用于审计领域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师道德决策过程、审计师道德推理及影响等方面,未来研究的方向可探索审计师道德发展与审计教育、中国文化情景下的审计师道德问题。
摘要: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在有效市场的条件下,IPO市场中审计师选择可以作为信号传递机制,降低发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在我国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以及证券发行保荐制的背景下,通过考察我国审计师声誉和IPO企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增加了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事前风险更低的公司倾向于选择高声誉事务所,且高声誉审计师审计的IPO企业的首日回报显著要低。这说明大规模事务所的高声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审计师的信号传递功能在我国初显成效。
摘要:企业契约签订与有效运行需要签约主体之间以信任为基础的共同知识,而会计的作用在于为各主体提供这一共同知识,维系契约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的本质体现在会计诚信上。会计诚信同样具有市场成本与收益,会计诚信的成本与收益特征决定了市场会计诚信的均衡。
摘要:国外越来越多的文献及企业报告强调会计人员可以并应该广泛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为企业价值创造作贡献。通过对企业经理人的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中国会计人员在企业各项价值创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其适合程度。调查发现,我国会计人员在继续做好传统财务工作的同时,业务范围已有很大突破,从传统财务领域扩展到了众多非财务领域。统计分析还发现,会计参与程度、适合程度与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与国有股所占比例显著负相关,而与企业所在地区、所属行业、上市与否、受访者个人的职位高低及其工龄长短等没有明显关系。
摘要:目前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认识,由此引发了会计学界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不同观点之争。公允价值的本质应放在“基于价值会计”体系中进行理解,它是会计计量力图实现的一种理想目标,而不是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级次不应该依据计量属性本身的性质来划分,而应该依据会计计量时所用参数的可靠性程度来进行划分。
摘要:在计算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之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Gibrats law进行了检验,发现2001年—2007年,我国的上市公司并不服从Gibrats law,因为企业的增长率与企业规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不满足两者相互独立的基本假定。另外,企业增长率与财务风险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财务风险,与企业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都是比较复杂的,并且每年所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在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将很快得到推广。目前有三类鉴证提供者:行业协会组织和专家、咨询机构以及执业会计师,其鉴证质量差异较大。与鉴证机构的国际化背景和鉴证标准的国际化趋势不同,我国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标准呈现本土化的特征。从鉴证的提供者、采用的鉴证标准、鉴证工作程序以及发表的鉴证意见和报告等方面来看,我国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都还无法达到提高社会责任报告可信度和增强社会责任报告有用性的目标。
摘要: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以伊利股份的“独立董事风波”事件为案例研究素材,分析了资本市场对“独立董事风波”的市场反应以及是否存在独立董事的声誉机制。案例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限制了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方面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固定的薪酬制度对独立董事缺乏激励效应,这些必然导致大股东因为不一致的利益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摘要:利用现代契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对两种技术产品产出水平条件下的技术许可转让定价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对称信息条件下,技术所有者对具有较高产出水平的技术使用者在进行技术许可时收取较高的固定费用;在技术使用者存在道德风险时,技术许可转让的定价形式是一种纯固定费用形式;相对于对称信息情况,具有较高产出水平的技术使用者给技术所有者带来的收益是相对降低的,而技术使用者从事较高程度投入的技术产业化行为给其带来的收益则是相对增加的。
摘要:通过对银行监督力度和借款人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贷款规模和银行声誉与借款人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贷款规模越大、银行声誉越高,借款人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小,说明我国银行对借款人盈余管理行为具备一定的监督作用。另外,银行存款与贷款抵押、再融资和贷款类型等贷款特征对银行监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起不到制约作用。
摘要:早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突出表现为农民对市场价格机制与政府政策的敏感回应,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随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则陷入了困境。从农民经济理性与市场发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后发现,滞后的农村经济体制特别是独立产权制度和保护产权完整的法律安排缺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中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的增加,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效率损失。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应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保护农民独立产权,加强法制建设,节约交易费用,以提高生产效率。
摘要:为了追踪2006年—2009年以来我国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统计5种核心期刊4年来所发表的相关文章的关键词数量、属性及类别,分出了10个方向,然后按照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分布,排出每个方向所涉及关键词的频次顺序,并与国内外的研究进行对比,印证了本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