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社保基金持股信息的市场反应——基于中国资本市场数据

      2011(5).

      摘要 (462) HTML (0) PDF 1.03 M (1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阐释社保基金及其投资情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超额收益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对2009年四个季度和2010前两个季度公布的社保基金持股信息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对社保基金持股信息具有强烈的市场反应,被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股价超额收益非常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社保基金管理者对股市精准把握外,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不足、信息不对称及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加强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效率,规范社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

    • 基于审计角度的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分析

      2011(5).

      摘要 (650) HTML (0) PDF 1.01 M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众满意度是对公众心理状态的测量结果,可以作为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之一,这是市场经济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在要求。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的评价通常是通过对公众满意度的调查来进行的。调查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该调查方法可以将定性指标通过模糊数学定量化。

    • 会计师事务所更迭与审计质量——中、美上市公司的比较

      2011(5).

      摘要 (514) HTML (0) PDF 923.86 K (1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04年—2009年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中国证券市场沪深A股921家中国上市公司和美国证券市场1122家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OLS估计、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估计,实证检验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更迭与审计质量的关联互动性后发现,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会计师事务所更迭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上市公司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之后的审计质量反而更低,中国上市公司中会计师事务所更迭的负向影响更加严重。

    • 经验、激励因素对审计判断中肯定性倾向的影响——财务报表错报程度判断的一项实验研究

      2011(5).

      摘要 (478) HTML (0) PDF 896.37 K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验和统计分析对审计判断中经验、激励因素与肯定性倾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经验层次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倾向程度均有差异,经验水平偏低者和经验水平偏高者都存在明显的肯定性倾向,而经验丰富者则具有明显的否定性倾向;同时,当外界存在不同激励时,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反应,即使是同一经验层次的审计人员也有不同的反应,经验水平偏高者尤甚。这不仅可以解释不同学者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相关因素对审计师职业判断和审计程序的影响,同时也为审计界提供有益的启示。

    • 审计师性别组成对审计质量、审计费用的影响——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2011(5).

      摘要 (615) HTML (0) PDF 948.26 K (1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01年—200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签字审计师性别和性别组成对审计质量和审计费用的影响后发现,女性组审计师可以在5%的显著性统计水平上增加负向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审计师的性别组成与绝对的、正向及负向操纵性应计利润并无显著关系,女性组审计师及混合组审计师的审计费用都要显著高于男性组审计师。研究结论为审计师性别组成对中国审计市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 一种基于AHP的联网审计绩效评价方法

      2011(5).

      摘要 (577) HTML (0) PDF 1.21 M (1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IT绩效审计是目前审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联网审计是IT审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联网审计的绩效评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国开展联网审计的现状、特点以及需要提出的一种基于AHP的联网审计绩效评价方法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基于对联网审计的实施成本、效益、审计风险控制等因素的分析建立联网审计绩效评价的AHP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联网审计的绩效评价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为评价联网审计的绩效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 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率与企业价值

      2011(5).

      摘要 (472) HTML (0) PDF 1006.20 K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新会计准则和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的2007年—2009年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计稳健性在企业投资过度时能及时遏制企业投资规模,改善投资效率;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会加剧企业投资不足程度,恶化投资效率。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这种正反作用同样影响企业价值,检验后发现,在过度投资组,会计稳健性通过改善投资效率提高了企业价值;在投资不足组,会计稳健性通过恶化投资效率降低了企业价值。

    • 国外财务重述研究述评及启示

      2011(5).

      摘要 (513) HTML (0) PDF 889.90 K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财务报告质量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事后更正或补充行为,财务重述导致资本市场对先前披露的财务报告质量产生怀疑。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对国外财务重述的类型、动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所进行的系统梳理可以为今后研究财务重述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 企业财务规划研究视角的变迁

      2011(5).

      摘要 (472) HTML (0) PDF 1.02 M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规划的目标、内涵及模型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使财务规划的研究因之不断深入。传统的以财务计划为主要形式的财务规划研究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随着价值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财务规划研究更强调目标的价值性、内容上的增长性与战略性以及机制上的动态性。

    • 企业竞争力、盈余持续性与不对称性

      2011(5).

      摘要 (561) HTML (0) PDF 1.03 M (1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企业会计特征和竞争力特征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后发现,上述特征显著影响会计盈余的持续性。此外,实证结果揭示了持续性高的盈余向资本市场传递更多正面的信息,提高公司的市场反应;如果资本市场未能反映盈余持续性的信息,投资者据此制定的交易策略就能获得超额收益。

    • 对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2011(5).

      摘要 (535) HTML (0) PDF 805.75 K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11年计划中的亮点之一是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这不是后退而是更好地前进,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扩大内需、遏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改善民生。实现这个目标有若干难点,其中包括“三农”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统筹安排,政府和公众都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

    • 政府融资过程中政府和银行间的信号博弈

      2011(5).

      摘要 (613) HTML (0) PDF 929.54 K (1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特点,讨论了政府融资过程中政府和银行之间的信号博弈问题,并以政府和银行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动态信号博弈模型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均衡的效率与政府的伪装成本及期望的风险成本高低有关,融资过程中政府的干预对均衡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相应的政策建议中要求提高企业伪装的成本及加大银行的惩罚力度。

    • 中国工业水污染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

      2011(5).

      摘要 (613) HTML (0) PDF 923.92 K (1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这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征税、管制或者排污权交易等治理污染手段没能够有效遏制我国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通过剖析我国工业水污染产生的内在原因,提出我国工业水污染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政治市场上博弈的结果假说。采用1997年—2008年我国30个省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利用广义矩(GMM)方法对“政府企业公众”的博弈模型进行环境污染实证检验,得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谋是导致工业水污染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 国外碳金融研究的新进展

      2011(5).

      摘要 (674) HTML (0) PDF 964.66 K (3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际上有关碳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金融概念、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及碳市场风险管理和政策安排等方面。这些理论成果对我们更好地认识碳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可以从建立功能完善的碳交易所、规范发展碳交易市场、拓展碳项目融资方式、多方位提高人们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等方面尝试构建中国碳金融体系。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