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家监督系统焕发新的生机。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作为国家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特点入手,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全面分析国家审计及国家监察分别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关系,并以腐败治理为核心,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和结果层面三个层面探求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的耦合路径,使两者通过有效耦合路径将监督协同效应发挥到极致,进而保证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
摘要:基于当前我国腐败与反腐败的基本现实,综合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构建委托代理模型,首先深入剖析薪酬待遇、离职后预期收益、审计监督和惩罚力度影响我国政府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行为的机理,然后利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政府审计监督最优力度的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政府公职人员权力寻租收入和离职后再就业的预期收益对我国政府审计监督最优力度的影响。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中公众参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公众参与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尤其在反腐败以及国家监督领域。基于此,选择国家监督体系中的政府审计对腐败的治理作为研究情境,以验证现阶段公众参与在其中的作用。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相对于公众参与程度低的地区,在公众参与程度高的地区,政府审计的预防功能和抵御功能能够更好地发挥腐败治理作用,而政府审计揭示功能对腐败的治理作用在两组之间并无区别。
摘要:提高公共支出效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题中之义。围绕国家审计提高公共支出效率这一主题,构建国家审计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的理论框架,并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 DEA 模型测算2008—2013年中国各省份的公共支出效率,运用Tobit模型进行数据检验,结果显示:国家审计通过审计揭示功能、审计处理处罚功能与审计建议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公共支出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共同提升公共支出效率。因此,国家审计机关要在揭露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的基础上,重点挖掘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的原因,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并推动其实施,共同促进公共支出的效率效果。
摘要:考察省委书记更替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委书记更替时,事务所会提高审计质量,倾向于委派经验更丰富的审计师,尤其是拥有合伙人身份和执业经验丰富的审计师。省委书记更替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低市场化进程以及高盈余操纵的公司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务所更可能对省级国有企业委派经验丰富的审计师,尤其是第一顺位的签字审计师。
摘要:选取2010—2015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可操纵性盈余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研究了母子公司地理距离对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母子公司地理距离越大,公司财务报表可操纵性盈余越大,审计质量越差;引入内部控制质量作为中介变量后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母子公司地理距离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公司更好地进行异地扩张决策与集团内部管理,同时也为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机构提供借鉴。
摘要:基于2003—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企业表内列报的预计负债金额与表外附注中披露的或有事项频数为考察对象,实证检验了管理层权力对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与表内列报的或有事项信息显著负相关,而与表外披露的或有事项信息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发现,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管理层权力对企业表内预计负债列报的负向影响显著增强,而对表外或有事项披露的正向影响明显减弱。在当前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内部治理机制弱化的背景下,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操控或有事项信息的披露方式,自我服务偏好明显。
摘要:基于2010—2015年间存续的深沪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企业捐赠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的互动影响视角出发,探讨上市公司慈善捐赠是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企业或其管理层谋取私利的工具。研究发现:企业慈善捐赠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正向的互动关系,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负向的互动关系。按产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区分检验后发现,各类企业的捐赠私利性均较明显,且民营企业捐赠私利性强于国有企业,股权分散企业捐赠私利性强于股权高度集中企业。
摘要:地方政府竞争水平的差异化特征,为企业通过跨地区并购所形成的资本跨区域布局提供了“制度套利”机会和“资源协同”空间。基于2007—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非关联跨地区并购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政府竞争水平差异影响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的具体效应及逻辑路径。研究发现:政府竞争水平差异显著提升了企业跨地区并购绩效,主并企业所得税税负的下降、财政补助收入的增加在政府竞争水平差异与并购绩效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中央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地方政府在税收竞争及财政支出竞争方面的自主权,而主并企业应重视并购中的税务协同和价值链协同效应。
摘要:聚焦中国优势制造业,通过使用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分解的框架测算连续20年的中国数据,分析和评估我国优势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在优势制造业方面,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的中、高技术行业相对于低技术和新兴制造业,更具显著竞争力;以核电、航空和高铁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新兴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主要是依靠国内增加值的中间品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而代表低技术行业的纺织业依靠融入全球价值链保持全球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垂直专业化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优势制造业中普遍存在参与国际分工的依赖程度弱化的趋势,而竞争力提升和价值链攀升具有依靠国内增加值质量提升的内化特点。
摘要:以老龄化问题为特点的人口结构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宏观因素,也引来各学科学者的关注。房产市场同样是另一个重要的热门话题。是什么因素造成房产市场在不同国家表现迥异?人口结构的不同是否造就房地产市场相悖的长期走势?基于美国1975—2010年州级样本、日本1980—2010年郡县级样本和我国2002—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综合运用线性和面板数据方法,从人口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少年抚养比和城市化等多维度考察人口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变化对日本、美国和中国房价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城市化阶段不同是人口结构对中、日、美影响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区分具体影响时,少年抚养比与房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则出现了分化,美国老年抚养比与房价呈正相关关系,日本和中国方面则是负相关关系。最后,就稳定我国房地产价格走向提出政策建议。
摘要:企业异质性通过人才分类效应、企业自我选择效应所产生的经济空间关联影响地区生产效率差异。使用2006—2007年全国28省份数据进行面板估计,结果表明:企业异质性越高,地区的生产效率越高;人才分类效应和企业自我选择效应是企业异质性影响地区生产效率的中介变量;人才分类效应以及企业自我选择效应越强,地区生产效率越高;地区的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建设、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人力资本并非像以往的研究中所指出的对地区生产效率影响显著为正。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需要对地区的企业异质程度进行适时调整,同时需要对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建设、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进行适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