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审计与经济研究》第2期封面与目录

      2020(2).

      摘要 (620) HTML (0) PDF 4.58 M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环境责任与经济责任融合审计多维博弈分析

      2020(2).

      摘要 (590) HTML (0) PDF 1.18 M (1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足于权衡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基于环境责任与经济责任融合审计视角,考虑审计机关与政府机构负责人在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关系,构建多维博弈模型进行建模分析。多维博弈考虑了两个维度之间的策略相互影响等因素,揭示的问题更加深刻和丰富。在多维博弈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审计机关应重视审查政府机构负责人的履职情况;降低审计机关的识别成本,提高审计监督能力;加大对履职不当的政府机构负责人的惩处力度,降低违规可能性;提高政府机构负责人履行两种责任的协调能力,降低其履责成本;提高政府机构负责人尽职履责的预期收益”等措施有助于推动融合审计的实施,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财政审计结果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经验证据

      2020(2).

      摘要 (692) HTML (0) PDF 1.23 M (2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选取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的跨国数据,研究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结果抑制政府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财政审计结果的及时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和整改回应性等质量,可以发挥信息鉴定作用,直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2)财政审计结果可以发挥信号传递作用,向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反馈信息,通过提高立法监督能力和公众参与程度间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3)在腐败控制能力较强的国家,财政审计结果可以同时发挥信息鉴定作用和信号传递作用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而在腐败控制能力较弱的国家,财政审计结果通过发挥信息鉴定作用直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效果更显著,通过信号传递作用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则受到限制。研究结论对于在当前反腐败呈高压态势的环境下,审计机关坚持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继续全面提高财政审计结果质量,做好向人大汇报和社会公布工作,有效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 独立董事背景特征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

      2020(2).

      摘要 (811) HTML (0) PDF 1.22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要素,其背景特征和嵌入的网络关系影响独立董事职责履行及其监督效应,进而影响审计质量。选取2005—2015年深沪两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独立董事背景特征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验证结果发现: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型关系,任职伊始,独立董事学习和独立性的边际效应呈递增趋势,较强的监督力度提高了审计质量;随着任期延长,独立董事与公司内部人的熟悉度增强并趋于饱和,监督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审计质量反而下降。政治背景复杂的独立董事难以保持较高独立性,兼任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低,公司审计质量下降。独立董事受教育程度高,兼任董事身份多,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生活经历及行业协会背景阅历时,有利于独立董事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增强了对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信息公开透明,进而提高了审计质量。

    • 相对资源权力视角下社会资本匹配与审计质量

      2020(2).

      摘要 (468) HTML (0) PDF 1.32 M (1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组织资源理论,考察了审计双方无社会关联情形下,社会资本互动时相对资源权力功能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机理。资源观下,社会资本匹配对审计质量的具体作用机制有权力机制、信息机制和声誉保护机制。结果显示,审计师相对客户的社会资本与审计质量正相关;事务所相对客户的政治类和商业类社会资本越大,审计质量越高;而客户的政治类社会资本降低了审计质量。研究为审计领域社会资本匹配的经济效应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 异常整合审计费用改善了谁的审计意见:内部控制抑或财务报表?

      2020(2).

      摘要 (518) HTML (0) PDF 1.19 M (1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我国2013—2018年实施整合审计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异常整合审计费用能否改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或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研究发现:在标准审计报告阶段,异常整合审计费用能显著改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但新审计报告阶段的异常整合审计费用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改善作用不显著;在区分正负向异常整合审计费用后,正向异常整合审计费用能显著改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但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改善作用在新审计报告阶段有所减弱,负向异常整合审计费用对审计意见改善的效果也不显著。可见,在双审计时代,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仍需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

    • 代理冲突、激励约束机制与并购商誉

      2020(2).

      摘要 (648) HTML (0) PDF 1.21 M (2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委托代理框架,主要研究管理层代理冲突及内外治理机制对企业并购活动中的商誉形成及其规模的影响。以2012—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管理层代理冲突越严重的公司,通过并购形成的商誉规模越大,表明企业商誉确实包含了非经济的泡沫成分。深入研究表明,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与外部治理约束机制可以弱化管理层代理冲突与商誉规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代理冲突严重的公司,其商誉更可能在后续期间出现大的减值以及在公司绩效上有负的反映。该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客观认识商誉的会计信息含量,帮助企业采取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来约束商誉中非合理部分的形成,从而降低企业风险。

    • 独立董事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

      2020(2).

      摘要 (563) HTML (0) PDF 1.15 M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07—2018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视角研究了独立董事薪酬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与资本市场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之间存在U型相关关系,表明过高或过低的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水平都不能有助于抑制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机制检验发现,独立董事履职效率以及公司盈余质量的非线性变化,是上述U型相关关系产生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当金融分析师关注度较低以及外部审计质量较差时,上述U型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表明独立董事与分析师、审计师在监督治理方面存在替代效应;当公司外部监督环境较差时,货币薪酬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效应会更加突出。

    • 金融错配对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存在异质性冲击吗? ——基于规模效应与效率效应的维度

      2020(2).

      摘要 (624) HTML (0) PDF 1.85 M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金融错配是否对宏观经济下行风险构成异质性冲击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阐释金融错配规模效应和效率效应引致宏观经济下行风险逻辑机理的基础上,以2005—2019年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金融错配规模效应和效率效应对宏观经济下行风险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对外开放和金融体系改革,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所有制歧视已得到有效缓解,金融错配的效率效应显著改善。然而,由于规模效应在风险链条传导过程中的累积反馈,规模歧视已成为引发宏观经济下行风险的主渠道。这些研究结果为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框架和防范化解宏观经济下行风险提供了有益启示。

    •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基于创业板的经验数据

      2020(2).

      摘要 (523) HTML (0) PDF 1.19 M (4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12—2018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治理内在机制的角度出发,探究了机构持股、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创新投入在机构投资者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绩效,创新投入在两者之间发挥了不完全中介作用,即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作用部分是通过促进创新投入来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的积极性更高,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更显著。

    • 债务融资来源异质性与企业投资——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

      2020(2).

      摘要 (708) HTML (0) PDF 1.22 M (2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债务异质性假说和债务契约理论,从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两个角度对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债务融资来源异质性指数与企业投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基础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代理变量分别对上述相关关系存在不同的影响。从不同层面探索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对企业投融资的作用机理,为植入中国情境的企业财务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 金融需求视角下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184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

      2020(2).

      摘要 (572) HTML (0) PDF 1.20 M (2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江苏省184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指标体系,从金融需求视角,实证考察了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的互联网金融排斥处于中等程度,从分项指标来看,农户对融资、投资和支付的排斥程度依次降低;需求因素对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具有显著影响,并且投资、融资和支付排斥的形成机制存在差异;异质性分析表明,传统金融排斥较高的农户受到的外部约束更大,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会因为主观信任不足、互联网使用技能低下和电子设备缺乏而存在互联网融资排斥,而贫困县域的农户更容易由于需求不足、电子设备使用技能低下和政策信息匮乏而受到互联网金融排斥。研究结论为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