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孕育萌芽、初步探索、逐步发展、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取得了重要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具体体现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开拓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应在深刻把握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加强党的领导,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深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生态治理效能;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22(5).
摘要:以我国沪深A股中央国有上市公司2012—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将审计署实施的审计监管事件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并购和重大资产重组中业绩承诺可靠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政府审计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业绩承诺的可靠性水平,这一结论在全部并购重组样本中和剔除业绩达标在5%以内的样本后均得到了有效验证,且经过多种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审计能够通过“监督”效应和“增量”效应促进国企并购重组业绩承诺可靠性的提升,但并没有对未接受审计的同行业企业起到很好的“溢出”效应;(3)在业绩承诺到期后的经济后果上,政府审计显著提升了业绩承诺达标企业的长期绩效表现,同时降低了其商誉减值风险,但对于业绩承诺未达标企业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
2022(5).
摘要:利用2006—2016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调查统计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国家审计治理及营商环境在我国各省域的分布格局及动态跃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的国家审计治理及营商环境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不同的集聚区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国家审计治理对地区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国家审计依然能够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本地区的国家审计治理情况对周围地区的营商环境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2(5).
摘要:以新浪微博和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7—2019年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师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公司的媒体负面报道数越多,审计师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越充分,且与非国企相比,该影响在国企中更显著;媒体负面报道能够通过加大审计师感知到的风险提高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充分性;微博负面报道的转发数、点赞数、评论数会提高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充分性;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越充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研究说明审计师能够识别出媒体负面报道隐含的风险信息,并据此调整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同时,也说明媒体报道可以通过影响审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来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审计报告改革的初衷得到实现。
2022(5).
摘要:IPO审计对从源头上提高上市企业质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2014—2021年我国IPO企业样本数据,从业绩变脸角度,实证检验了审计报告改革对提升IPO企业质量的作用及影响路径。研究显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抑制了IPO业绩变脸,且主要通过披露的事项数量、收入和减值事项产生积极影响;相比较而言,披露收入事项的作用效果要强于披露减值事项;进一步研究发现,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会通过抑制盈余管理来抑制IPO业绩变脸。研究结论丰富了审计报告改革市场影响的研究成果,对在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中进一步发挥独立审计的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22(5).
摘要:ESG水平已成为新时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但是有关ESG表现的信息价值特征依然有待理论探索。据此,基于重要的信息中介,探索审计师如何依据企业ESG表现出具审计意见。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越好,审计师越倾向于发表标准审计意见。作用机制表明,ESG表现较好的公司经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较低,审计师更可能出具标准审计意见。异质性检验显示,在环境规制力度较强的地区、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分析师关注较少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中,ESG表现对标准审计意见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ESG表现越好,审计投入越少,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越低。结论为ESG的财务信息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5).
摘要:关系型交易的隐蔽性决定了公开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利用2013年上交所强制要求审计委员会披露履职信息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提高审计委员会透明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上市公司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型交易。研究发现,提高审计委员会透明度在短期内对供应商/客户关系型交易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政策实施传递的可置信承诺有关,信息使用者更加信任企业的信息披露,但长期内这一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进一步验证信任机制的作用发现,只有当企业位于法律环境较好、社会信任度较高的地区时,提高审计委员会透明度才有利于开展此类关系型交易。此外,审计委员会透明度提高通过促进供应链关系型交易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上述结论丰富了关系型交易在公司信息环境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为监管部门评估审计委员会改革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
2022(5).
摘要:以2009—2018年我国沪深两市进行跨国并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高管海外经历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海外经历有助于提升所在企业的跨国并购意愿,这一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海外经历高管所在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并非是高管的自利行为,而是为提高企业业绩的利他行为,这一结论支持了烙印理论。研究结论既丰富和拓展了高层梯队理论的相关文献,又对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022(5).
摘要:基于2009—2019年签订业绩承诺协议的借壳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以扣非净利润作为承诺条款的业绩补偿承诺对标的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以扣非净利润作为盈利目标的标的企业在承诺期内存在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其中业绩完成率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之间呈倒U型关系,高管控制能力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标的企业在承诺期内可以通过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来调高公司的核心业绩水平;当以扣非净利润作为业绩承诺项目时,承诺期内的真实盈余管理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研究结论既可以拓展业绩补偿承诺经济后果和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能够为监管机构规范重大资产重组中的业绩承诺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政策参考。
2022(5).
摘要:《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为检验“环保费改税”的效果提供了准自然实验。以2015—2020年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检验了“环保费改税”对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保费改税”显著提高了税费负担提标地区重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支持了“波特假说”;但是,税费负担提标地区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非源于“环保费改税”引发的创新补偿效应,而是源于“环保费改税”增加了资源配置效率。上述结果支持了“波特假说”有关“环境规制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率”的结论。进一步分析发现,“环保费改税”对税费负担提标地区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民营企业和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中更显著。
2022(5).
摘要:以我国2010—2019年的A股上市银行年报为样本,利用LDA主题模型深度挖掘年报语义信息并构建银行年报的主题指标,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上对比主题指标与常用的财务指标、文本特征指标及其与主题指标的合并指标在检测上市银行违规时的性能。研究发现:年报文本主题内容对上市银行的违规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且与单一传统指标相比,主题指标可以提升传统指标的违规识别性能。研究结果为使用年报文本主题信息和机器学习方法识别上市银行违规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为市场构建了一种有效的违规识别指标体系,为审计师找到了一种较为高效的违规识别方法,有助于进一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2022(5).
摘要: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作为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先行示范区,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聚集地。借助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检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识别知识产权保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增加知识产权制度供给,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强度,最终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对高科技行业企业创新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传统行业企业,对西部地区企业创新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