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审计与经济研究》第6期封面与目录

      2022(6).

      摘要 (374) HTML (0) PDF 6.72 M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近代中国“审计入宪”的历程、动因及历史启示

      2022(6).

      摘要 (373) HTML (0) PDF 1.26 M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政权的更迭,近代中国先后有九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问世,其中大部分都写入了审计的条款。20世纪20年代,联省自治背景下颁布的大量省宪中的审计条款更是全面而具体。近代的“审计入宪”符合宪法之要义,也是国家和地方治理的内在需求,同时有国际先例可参考。“审计入宪”保障了审计机关的职权和独立性,也为近代审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近代“审计入宪”历史表明审计制度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需求,也是国家和地方治理的现实需求,同时入宪的审计制度需要充分考量国情和历史传统。

    • 政府审计、内部控制能有效提升组织韧性吗?

      2022(6).

      摘要 (391) HTML (0) PDF 1.40 M (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免疫系统论”、组织韧性模型,以内外部协同治理为视角,分析政府审计、内部控制促进组织韧性提升的机理,进而以2010—2018年被出具政府审计报告的央企控股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政府审计公告冲击下的股价波动来计量组织韧性,研究政府审计、内部控制与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强度政府审计及高质量内部控制都能有效促进组织韧性提升,政府审计与内部控制在促进组织韧性提升上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揭示的问题中,执行国家经济政策方面以及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揭示对组织韧性的提升作用明显。

    • 审计技术创新生态网络演进及其价值发现研究

      2022(6).

      摘要 (432) HTML (0) PDF 1.83 M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审计技术创新是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探索新时代审计技术创新的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审计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审计技术创新生态网络,揭示了审计技术创新生态网络的演化过程,探究了网络位置对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审计技术创新生态网络演化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模式;创新网络中心度对创新主体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积极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网络对低生态势生态位创新主体的积极影响大于高生态势生态位创新主体,低生态势生态位创新主体通过融入审计技术创新网络更容易提升创新绩效。

    • 审计师客户不匹配关系如何影响资本市场信息环境?——基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视角

      2022(6).

      摘要 (424) HTML (0) PDF 1.37 M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审计报告准则增加了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要求,以2016—2020年的关键审计事项文本数据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审计师客户不匹配关系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向上的审计师客户不匹配关系显著提升了关键审计事项可读性、详细程度和数量,有助于优化资本市场信息环境;向下的审计师客户不匹配关系显著降低了关键审计事项可读性、详细程度和数量,无益于资本市场信息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向上的审计师客户不匹配关系中,审计师更倾向于清晰说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原因,给出结论性评价,并且会披露更多的行业共性风险事项和公司特性风险事项。研究结论为完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制度、持续优化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提供了有益借鉴。

    • 魅力型领导、情感控制策略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绩效

      2022(6).

      摘要 (391) HTML (0) PDF 849.18 K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内部审计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组织内部的领导和员工关系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绩效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情感控制策略为中介变量、员工个体特征为调节变量,构建了魅力型领导对内审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模型,通过对241名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绩效受其团队风格的影响,且魅力型领导通过员工认知重估和表达抑制两种情感控制策略作为中介变量对工作绩效产生了显著的间接影响;同时,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内部审计员工之间,情感控制策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 双无控制与内控重大缺陷研究

      2022(6).

      摘要 (447) HTML (0) PDF 1.44 M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顶层设计,既无实际控制人又无控股股东的“双无控制”这一股权变化势必会影响公司内控质量。对此,选取2009—2019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上市公司双无控制对其内控重大缺陷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双无控制,双无控制公司发生内控重大缺陷的概率较大,其中,第一类代理问题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当公司高管薪酬总额越高、男性高管占比越高、高管平均年龄越小以及公司监事会规模越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低时,双无控制对企业内控重大缺陷的影响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前十大股东存在关联关系或属于一致行动人的“形式双无控制”企业中,两类代理问题同时并存,并引发内控重大缺陷。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内控重大缺陷的研究视角,还为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政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 顺从还是懈怠?中注协约谈与执业质量检查的叠加监管压力研究

      2022(6).

      摘要 (219) HTML (0) PDF 1.24 M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压力理论和制度理论,以2014—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中注协约谈与执业质量检查的叠加监管压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中注协约谈与执业质量检查的叠加监管压力下,审计师显著提升了审计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行业叠加监管压力对审计质量的提升作用只在当面约谈、签字注册会计师同性别、签字注册会计师平均执业年限较长、签字注册会计师年平均客户数量较少时才明显;行业叠加监管压力与法律监管压力之间存在着替代作用;在面对行业叠加监管压力时,审计师也收取了一定的溢价。研究结论能够明晰审计师面临行业叠加监管压力时的行为表现,也对证券审计市场行业自律性监管具有借鉴意义。

    • 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效率——基于分析师关注的中介效应

      2022(6).

      摘要 (236) HTML (0) PDF 1.12 M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企业创新是推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力量。员工持股计划(ESOP)在推进企业创新方面成效显著,但分析师关注作为重要外部监督力量,其在该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尚未明确。选取2015—2020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分析师关注为中介变量,实证研究了员工持股计划、分析师关注与企业创新效率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实施ESOP能够提高企业创新效率,且多次实施ESOP更能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相比应用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实施ESOP更能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实施ESOP通过提高分析师关注度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研究揭示了分析师关注在ESOP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验证了ESOP的信号传递效应与公司治理效应,对ESOP的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担保网络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吗?

      2022(6).

      摘要 (289) HTML (0) PDF 1.51 M (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上市公司担保网络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加入担保网络会显著增加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降低预测准确度,这种负面效应在双向担保、跨省融资担保、长期处于担保网络以及位于担保网络结构洞位置的上市公司中更加明显,而上市公司选择退出担保网络则有效降低了这种负面影响,提高了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是担保网络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的一条重要作用路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良好的公司治理等内部治理机制与媒体监督、机构投资者治理等外部治理机制均能够有效降低担保网络上市公司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的消极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梳理企业间复杂关系对资本市场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为资本市场各方参与者有效缓解担保网络的消极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方向。

    • 股票流动性会影响公司商业信用融资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2022(6).

      摘要 (283) HTML (0) PDF 1.54 M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7—2020年数据,实证检验股票流动性对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股票流动性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即流动性越好,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越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融资约束大、行业竞争激烈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高的公司中作用更明显。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股票流动性通过降低第一类代理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来增加商业信用融资。最后,采用工具变量法、地区固定效应以及替换关键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存在且稳健。研究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探索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拓展了流动性治理相关研究,同时为缓解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 技术势差、要素替代与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分析

      2022(6).

      摘要 (228) HTML (0) PDF 2.59 M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有限的前沿技术公开度之下,巨大的技术势差是制约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原因。从宏观上讲,经济和技术政策均会对技术变革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观上讲,核心技术突破所获得的持续利润增长决定了企业技术研发的创新投入动机。利用产品质量模型并借鉴L-V理论,引入前沿技术势差、要素替代弹性等关键变量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较为宽松的技术竞争环境能够带来更高的研发产出效率,而降级技术势差初始门限值则能激发企业较高的研发投入动机;相反,要素替代弹性的上升则不利于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增加。为此,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不仅需要宽松的技术竞争环境,还需要降低与国际前沿技术之间的势差。

    •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黑龙江省农业数字普惠金融案例分析

      2022(6).

      摘要 (326) HTML (0) PDF 1.64 M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举措,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将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城乡收入协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市场扩大开放和农业发展成果共享设定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把数字普惠金融中的融资便利、融资成本、融资风险以及农民的金融素养作为前置影响因素,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考察农村数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五纬目标进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研究结果发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增加以及融资成本和风险的下降可以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农民金融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的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扩大使用可以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市场扩大开放、农业发展成果共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协调等途径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后,以黑龙江省农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为例,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农业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年总目次

      2022(6).

      摘要 (264) HTML (0) PDF 375.88 K (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