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
摘要:如何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是当前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2010—2018年审计署实施中央企业审计事件样本,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分别通过抑制管理层短视发挥预防作用、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发挥揭示作用以及抑制管理层违规发挥抵御作用三种机制,实现对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审计与高质量社会审计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而与内部治理机制、企业信息环境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政府审计对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
2024(1).
摘要:选取2007—2017年上市中央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对国企避税的影响作用以及国家审计监督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具有抑制国企避税的治理功能,国家审计监督会显著增强内部控制对国企避税的抑制作用,说明内部控制和国家审计是深入理解国有企业税负水平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避税的治理效应在地区税收征管强度小、社会审计质量低和避税激进的国企中更为显著;通过分解内部控制五要素后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避税的抑制效应集中体现在控制活动和信息与沟通两大要素上。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达到抑制企业避税的治理目的。
2024(1).
摘要:基于2017—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实证检验企业ESG表现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越差,审计师为应对风险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越充分,具体表现为披露数量更多、披露内容更详细。进一步分析发现,ESG表现通过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从而影响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信息量,并且在审计师具有行业专长和媒体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企业ESG表现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更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ESG表现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而且对新审计报告准则实施后审计师更准确地识别审计风险、提供更有效的审计服务具有启示意义。
2024(1).
摘要:审计失败会对客户公司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可能波及拥有共同审计师的公司。基于共同审计师视角,选取2007—2022年公司债数据,实证检验审计失败在债券发行定价中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当发生审计失败后,拥有共同审计师的关联公司债券发行定价显著提高,即审计失败对债券发行定价具有传染效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表明,风险信息传递、低质量会计信息是审计失败产生传染效应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聘用学历较高或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投资者面临风险更小、投资者保护更好时,传染效应有所减弱。
2024(1).
摘要:在借壳交易中,对借壳方(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执行审计的审计师可以是壳公司(上市公司)的现任审计师,也可以是新任审计师。以2011—2020年完成借壳上市并签订业绩补偿承诺的我国A股借壳交易案件为样本,检验借壳上市审计师选择对借壳公司业绩承诺实现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保留壳公司现任审计师的借壳公司相比,借壳上市交易中选择新审计师的借壳公司更可能在业绩承诺期间精准实现业绩承诺,盈余管理是借壳交易中审计师选择影响借壳公司精准实现业绩承诺的作用渠道。此外,当业绩承诺补偿方式为股份补偿以及借壳交易双方为关联方时,借壳交易中选择新审计师的公司对业绩承诺精准达标的正向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借壳上市交易中选择新审计师的公司更可能在业绩承诺到期后经历业绩滑坡,且大股东更可能在锁定期结束后减持股票。结果表明,与保留壳公司现任审计师的借壳公司相比,借壳交易中选择新审计师的借壳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更严重。
2024(1).
摘要:利用2019—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ESG表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ESG表现显著提升了企业韧性,使得企业在危机期间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细化ESG不同维度发现,相较于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对企业韧性的提升作用更显著。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表现通过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声誉和抗风险能力四条路径提升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进而增强企业韧性。异质性检验发现,ESG表现对企业韧性的增强作用在管理层决策视域较短、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较差的企业中更显著,说明ESG有助于解决管理者短视、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较差给企业带来的“生存性”难题,是企业于逆境中转“危”为“机”的重要驱动力。
2024(1).
摘要:以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聚焦高集中度的垄断行业,以负面盈余意外作为关键事件,以事件公司同行业其他公司作为焦点公司,采用事件研究法探究竞争对手负面盈余意外对焦点公司市场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垄断行业中,竞争对手发生负面盈余意外的两天内(竞争对手发布盈余公告的当天和接下来一天),焦点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显著为正,且竞争对手的负面盈余意外程度越大,焦点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越高,说明竞争对手负面盈余意外在行业内产生了显著的竞争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产品可替代性以及焦点公司与竞争对手的相似度均会加剧正面溢出,而行业增长对正面溢出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2024(1).
摘要: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效应”“信息效应”和“融资效应”,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可显著提高盈余持续性,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缓解融资约束。从异质性视角来看,“底层技术运用”和“技术实践应用”均可显著提高盈余持续性;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低的企业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更加显著。企业应该坚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信心,增强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以谋求持续稳定的收益。
2024(1).
摘要:作为重要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新《环保法》实施对企业经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新《环保法》这一外生冲击事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环境规制对企业税收规避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趋严促使企业提高税收规避程度。机制检验表明,环境规制导致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和经营风险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与税收规避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存在于融资难度较高和经营压力较大的企业,新《环保法》实施情境下的企业避税行为提升了财务业绩和企业价值。研究结论提供了微观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环境规制的经验证据,为政府部门结合税收政策优化环境政策提供了参考。
2024(1).
摘要:以2006—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企业首次发行债券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水平。研究发现,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债券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发行债券通过建立替代性融资渠道缓解融资约束,延长整体债务期限,提高信息披露水平这三个路径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企业后续发债行为后,公开发行债券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仍然存在;相比于公司债,企业首次发行债券种类为中期票据和企业债时,企业创新水平提升更显著;企业首次发行债券时,债券信用评级越高、发行利率越低,对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越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债券市场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企业创新发展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来自债券市场的建议。
2024(1).
摘要:企业绿色创新是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基础和托底,是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战略的必然路径。基于机器学习和文本分析法从经济价值导向维度和生态价值导向维度衡量企业绿色创新,并以2007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置专门环境法庭为背景,将地方环境立法与环境司法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2004—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地方环境立法与环境司法协同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立法和环境司法具有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协同作用,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环境司法协同环境立法能够通过增加企业环境成本和促进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战略调整来驱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经济价值导向绿色创新,企业更加倾向选择生态价值导向绿色创新,并且在国有企业、成本转嫁能力低的企业、处于经济上行期的企业、处于官员绿色政绩考核时期的企业以及管制行业企业中,协同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果拓展了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对政府推进环境治理、加速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4(1).
摘要:环境信息披露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2009—2020年沪深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揭示了其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环境信息披露促进了企业的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债权融资是主要方式,债权融资的来源是金融负债,而非经营负债;环境信息披露能够提高企业社会声誉,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外部金融机构的信任,进而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贷款;环境信息披露的融资效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点,在高成长性企业、中小企业和弱环境规制地区企业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