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0(3):1-9.
摘要: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号召,基于“自主知识体系”包含的“知识”“知识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三层次概念的界定,探讨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策略,提出要构建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这座“大厦”,其策略应当是:以自主研究获得原创性知识为“大厦”构建的原材料准备基本策略;以系统集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将其贯通一体化为“大厦”构建的框架结构基本策略;以自信运用形成有效实践指导力和重大国际影响力为“大厦”构建的实际使用基本策略。研究结论对构建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5, 40(3):10-18.
摘要:审计权概念自清末引入我国以来,在实践和法律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推动人们对审计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不断深化。我国“八二宪法”正式明确“审计监督权”概念,并将其界定为隶属于行政权、具有监督性质的权力。“审计监督权”概念在长期的自主演进过程中,积淀了很多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内容。新时代审计监督权概念在党的政治建设、复杂市场经济模式和国家治理体系中深化发展,已具政治性、法制性、独立性、监督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多方面的丰富意涵。“审计监督权”是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标识性概念,其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政治品格从法理到法律演变,独立性随审计模式的转变而不断提高,规范构造不断从冲突走向协调。
2025, 40(3):19-28.
摘要: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国家审计对政府民生回应的二重作用效应。研究发现,国家审计与政府民生回应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当国家审计力度较小时,审计监督的促进效应占主导,国家审计与政府民生回应正相关;当国家审计力度较大时,引发的财政压力使得抑制效应占主导,表现为国家审计与政府民生回应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公众监督和信息化对国家审计与政府民生回应之间的倒“U”型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政府回应性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政府民生回应受到国家审计的影响更显著。基于所得结论,为确保政府对民生需求的回应保持在合理水平,提出加大对民生相关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扩大民生审计范围、积极应对收支压力、着力保障民生发展支出等建议。
2025, 40(3):29-38.
摘要:数据作为一种关键的生产要素,其价值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对于提高经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这一准自然试验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主要通过信息优化、数智赋能两大机制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外部舆论环境较为薄弱时,数据要素市场化对审计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当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不足时,数据要素市场化对审计质量的积极影响尤为显著。进一步地,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提高审计效率,保障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研究结论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活力、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前瞻性思路。
2025, 40(3):39-47.
摘要:债券违约改变了投资者风险意识,进而提升了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和审计的需求。研究发现,投资者审计需求提升后,投资者更关注审计声誉,表现为聘请声誉受损会计师事务所的发行人债券融资成本显著提升;发行人更关注审计声誉,表现为声誉受损的会计师事务所更易被更换。当投资者面临更高的债券投资风险时,审计声誉受损导致的债券融资成本增加更为显著;当债券融资对发行人越重要时,声誉受损导致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越显著。此外,投资者审计需求提升后,发行人和审计联合供给的产品——财务报告的质量显著提高,且这一效应在此前聘请声誉受损事务所的发行人中更为显著。这些结果表明,投资者审计需求提升后,投资者和发行人对审计声誉的关注显著增强,进而促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持续供给和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
2025, 40(3):48-58.
摘要:利用2011—2021年我国证券分析师发布的盈利预测数据,研究发现如果分析师和公司审计师有校友关系,则该分析师对公司的盈利预测更加准确。随着分析师与审计师校友关系的新建和失去,盈利预测准确度随之提高和降低。同一位分析师与一部分被跟踪公司的审计师有校友关系,而与另一部分被跟踪公司的审计师无校友关系,此时该分析师对前类公司的盈利预测更加准确。与审计师有校友关系的分析师更有可能在年报审计期间对公司进行调研,其所发布的盈利预测会引起更强的股价反应,与分析师的校友关系有助于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规避执业风险。这些发现均表明校友关系促进了分析师与审计师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
2025, 40(3):59-70.
摘要:全面加强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提升依法合规经营管理水平是打造法治央企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以国资委2018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为研究契机,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法治央企建设的会计信息治理有效性。研究发现,合规管理实施后,中央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有效抑制,减少26%左右,并且集团层面和子公司层面的合规手册颁布和合规委员会成立均有助于盈余管理水平的降低。机制检验发现,强化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进而缓解第一类代理问题和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是合规管理发挥作用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合规管理的会计信息治理效应在业绩压力和股价压力大、分析师跟踪和媒体负面报道少的中央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政府外部监管与企业内部合规管理相融合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也为构建企业合规治理体系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 40(3):71-81.
摘要:基于盈余持续性视角,探讨汇总会计盈余对季度宏观经济增长的预测价值、预测机制及预测效率。研究发现,汇总会计盈余能够提供未来季度GDP增长率预测的增量信息,其中的预测机制体现在汇总会计盈余中的汇总应计盈余反映了短期内季度GDP增长率的周期性变动。在考虑企业应计盈余增长率的异质性后发现,应计盈余增长率位于中间三分之一企业的汇总应计盈余(ACC_Midt)在预测下一季度GDP增长率时更有效率,是短期内季度GDP增长率预测的先行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ACC_Midt还有助于预测短期内季度CPI和PPI增长率。研究结论丰富了汇总会计盈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预测机制,为会计信息的宏观经济预测价值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并拓展了会计数据要素的应用场景。
2025, 40(3):82-92.
摘要:以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为落脚点,利用2008—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杠杆和收益率等财务指标错估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杠杆错估和收益率错估均加剧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这一影响在企业成长性高、货币政策宽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财务指标错估会加剧银企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信贷成本上升和信贷配给加剧,进而导致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检验发现,财务指标错估造成的投融资期限错配会提高债务违约概率,促进银行业竞争有助于缓解财务指标错估导致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
2025, 40(3):93-102.
摘要:在“双碳”目标的政策背景下,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绿色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融资工具,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价值,但发行绿色债券也可能是“漂绿”行为的投机性策略工具。基于2014—2022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探究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行绿色债券能够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且这种作用具有动态持续性;机制检验表明,发行绿色债券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激励绿色创新、增加分析师关注促进企业ESG表现的正向改善;对于非重污染行业、高管无海外背景、位于东部地区以及纳入低碳试点名单的国有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其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2025, 40(3):103-116.
摘要:价格离散是衡量市场整合的重要指标,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通过采集同一商品在不同平台商家的日度价格数据,对中国价格离散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中国线上市场的价格离散程度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不同类别商品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基于此构建的高频价格离散指数(iPDI)发现,指数越低,说明市场统一程度越高,反之统一程度越低。(2)商品价格方差分解发现,价格离散主要源自跨平台竞争,并且构建实证模型,得出跨平台竞争对价格离散呈倒U型关系。(3)将价格离散的微观测度结果应用于宏观层面,基于价格离散特征编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iCPI_pd),更准确地反映商品价格的波动特征。
2025, 40(3):117-127.
摘要:柔性税收征管是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从企业不确定感知视角,探讨柔性税收征管政策引致的溢出效应。以纳税信用评级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政策的实施对企业不确定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柔性税收征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不确定感知。机制检验表明,柔性税收征管政策通过发挥“资源效应”和“信息效应”,进而降低企业不确定感知。企业层面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柔性税收征管对企业不确定感知的积极效果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中更为明显;外部环境层面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柔性税收征管对企业不确定感知的积极效果在金融科技水平低、营商环境好和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柔性税收征管经济后果以及企业不确定感知的研究文献,也为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